2016年11月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唐勇院士应我院翟宏斌教授的邀请,在E-104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基于亚烷基丙二酸酯的新反应研究与应用”的精彩报告,我院师生积极与其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受益匪浅。
报告中,唐勇院士首先回顾了自己的学术成长历程。他说,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逐渐培养了自己对亚烷基丙二酸酯的研究兴趣,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念。近几年,多取代环丙烷在手性路易斯酸催化下的不对称开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为许多复杂天然产物中骨架的构建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新思路,唐勇院士首先介绍了其课题组在环丙烷不对称开环上的部分工作,在合成天然产物Tetracyclic Spiroindolines的过程中,其研究团队发现改变环丙烷酯基上的R基团,可以得到一对构型相反的非对映异构体,并通过理论计算为该实验现象提供了依据,让同学们认识到酯基上基团能对该[3+2]环化反应实现远程手性调控。在对亚甲基丙二酸酯的新反应研究中, 唐勇院士提出通过[2+2]和[2+2+2]反应构建吲哚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核心骨架结构,该关键反应在实验室操作通常能以高收率、高非对映选择性、高ee值实现,大大突破了常规的实验室合成方法,具有很大的借鉴参考价值。唐勇院士利用该类反应先后完成了11-demethoxy-16-epi-myrtoidine和(+)-Piperarborenine B等化合物的全合成。在尝试完成天然产物11-demethoxymyrtoidine的全合成的过程中,最后一步分子内Heck反应尝试多次均未能实现,唐勇院士猜测可能原因是远程氮原子上的甲基保护基影响了整个分子的立体构型。最后改用AIBN和nBu3SnH虽然实现了该分子内环化反应,得到的却是一个手性中心相反的11-demethoxy-16-epi-myrtoidine,我院翟宏斌老师在之后的提问环节中提出先迁移双键再进行自由基环化可能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报告结束后,学院老师和同学与其进行了激烈的交流与讨论。唐勇院士还分享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心得。他说,没有基础研究,没有密切合作,就没有真正的高新技术,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包容共进,合作共赢。在报告最后,唐勇院士鼓励与会同学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做到“复杂的东西简单做,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用心做,相信大家将来一定会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文字/刘栋,摄影/黎黎)
报告人简介:
唐勇,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6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1996年博士毕业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996至1999年先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乔治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进入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00年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同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院士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后过渡烯烃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可控性聚合,主族元素化合物的化学和不对称催化等几个方面。针对均相催化中的选择性控制与催化效率等核心科学问题,唐勇院士课题组率先提出了“边臂”策略设计均相金属催化剂的理念,并在不对称催化、叶立德化学和聚烯烃合成等领域成功实践,为国内外许多同行所应用。目前课题组在化学顶级期刊上(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已发表文章20余篇。为了将这一基础性的成果实现技术转移,唐勇院士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研制出高性能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专用树脂系列,将实验室研究发展为成套催化剂技术,实现了工业化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