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明华教授应我院黄湧副院长邀请,在E104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结构简单的高效手性烯烃配体的设计及不对称催化”的精彩报告。会场座无虚席,徐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发人深思,我院师生与其进行积极的学术讨论和提问交流,气氛热烈,大家收获良多。
徐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课题组的最新成果:1)简单开链分子骨架的手性硫烯配体和膦烯配体的自主设计2)手性硫烯配体和膦烯配体在不对称铑催化反应中的应用3)重要手性药物分子的合成。徐教授课题组设计发展了一类全新的线性分子骨架的手性硫烯和膦烯配体,结构极其简单但性能卓越,尤其是在一系列铑催化的不对称C=C、C=O、C=N加成反应和B-H/Si-H的卡宾插入反应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发展了一系列不对称反应方法,成功用于一些特色手性分子、天然产物分子和药物合成中间体的高效合成,如具强效抗疟活性的天然产物常山碱(febrifugine)、GPR14激动剂AC-7954等的不对称合成和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S)-cetirizine)、抗忧郁药物西酞普兰(escitalopram) 等核心骨架的构建,为相关药物研究和发现提供了可能。
徐教授治学严谨,重视细节。在精彩的报告中也穿插了自己课题组内的一些科研趣事,借此来告诫我们科研需要重视细节,精益求精,小心驶得万年船。报告之后徐教授和我院学生午餐座谈,分享科研心得,畅谈人生感悟。(文字/王雷锋)
报告人简介:
徐明华,浙江岱山人,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有机不对称合成及手性药物方面的研究,致力于以一些重要有机分子及药物分子合成为导向的手性化学和手性技术探索。开展了一系列不对称反应方法学的研究,在一些结构重要的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的设计以及生物活性分子和新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个有一定影响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教育经历
1996.9-1999.7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1993.9-1996.7 华东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89.9-1993.7 宁波师范学院(现宁波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5.7-至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课题组长
2003.8-2005.6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2.9-2003.7 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研究中心新药研究部 (Georgetow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博士后
1999.8-2002.8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Virginia) 化学系,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