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化生学院毕业生职业生涯分享会

作者:   时间:2022-05-29 10:29:12    点击率: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转眼间六月毕业季已到。面对人生新的岔路口,如何面对此时的众多选择成为了毕业生们的疑惑。为此,2022513日,北大化生学院组织开展了毕业生职业生涯分享会。

此次分享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由我院陈丽媛老师主持。邀请到学院四位导师向大家分享经验,给毕业生上“最后一堂课”,四位导师分别是吴云东老师、杨世和老师、项征老师和彭涛老师。

早在202111月,陈丽媛老师便开始构思此次特殊的分享会,并在上个学期末开展了毕业生交流询问和本学期伊始全面启动筹备程序。

2022级毕业生钱微、李恩、王高鹏、陆舒敏和陆正昌五位同学组成的分享会筹备小组成员们,在毕业生问题收集、邀请导师、流程安排、排练彩排等环节协力合作,展现了协同创新潜能和对化生院深深的学子情怀。通过这次分享会,学院师生能够学习导师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学。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导师们通过真挚情感和真诚分享,与全院学子共享了一次面对人生选择和探讨人生真谛的深度交流。

吴云东老师:让爱成为前进的动力

吴云东老师面对选择,给毕业生提出的叮嘱是“要让心中充满爱,让爱成为前进的动力”。

从一个小农村到遥远的兰州大学上大学,再到匹兹堡大学读博,经历香港科技大学的新生,再到深圳研究生院的开拓,吴老师向毕业生们详尽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认真读书,知识改变命运”,是吴老师从小就认同的观点。求学时的学习条件并不好,吴老师每天怀着一腔热忱,无比珍惜学习的机会,怀着深深的爱去学习。“不敢说是最努力,但一定是最努力的学生之一”。

2004年,吴老师决定加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这所在特区建立的异地校区,在当时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诚如吴老师所说,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选择做自己擅长的,热爱的,怀着满腔的爱的事情,前途一定会是光明的”。

杨世和老师:自知者明,明人者智

第二位分享的是杨世和老师。杨世和老师感慨道自己求学的经历十分艰辛,因为农村的封闭性,自己在对未来的选择上是“被时代的浪潮推动着前进”。

做过木工、钳工、小学老师,再到当兵,考大学,选择高分子专业是因为听起来很“高科技”。从刚开始的二十六个字母都不知道,到大学期间当班长,毕业后考研究生,杨老师在不断的尝试中学习。

杨老师鼓励大家面对选择时要勇于闯新的路子,勇于开拓,勇于打开新的世界,追求新的东西,大学的宝贵之处在于培养新的思路,大学不在于授之以鱼,关键在于授之以渔。

杨世和老师认为,在每个人生分岔路口的选择都是对自己的拷问,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一句箴言赠以毕业生: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项征老师:付出终会有收获

项征老师在面对“选择”这个主题,给同学们的建议是不要过早地确定自己的选择。社会变化太快,“建议是在前面四年不要想自己的职业是什么,应该想象是你要成为一个很好的科学家当你付出的非常多,方法又非常多,结果都会比较好。”

对于毕业生的学术与企业之间的选择,项征老师的建议是,先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学术研究,从自己是否具备以下四点判断:

①很好的逻辑能力和科研能力;②扎实的理论知识,这是决定科研中不犯低级错误的基础;③专注力和抗压能力,是否一辈子愿意做一件事,是否愿意舍弃一些物质上的诱惑,是否能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的关系。④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回答博士后选择研究方向与课题选择的问题时,项征老师则建议:

  不要试图在学术初始阶段提出新的概念。②根据实际选择。什么课题适合自己,什么课题不适合自己。③选择做一些和之前导师不一样的东西。④多和senior PI交流。⑤待遇要放在最不重要的地位。

彭涛老师:听从内心的声音

彭涛老师在回忆自己的学术之路时,他觉得重要的是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找自己热爱的事业,内心深处不放弃。彭涛老师坦言道,自己博士阶段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有过转行的机会,但最终还是在学术的道路上坚持下来。

正如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不能根据人文精神选,不能根据虚荣选,应该叩问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有所犹豫的时候,静下来,找到自己爱的东西。“把这个坑做成自己的坑。把坑做大了,大家都往里面跳,那就不是坑。”

四位老师从自身的求学经历出发,分别给出了对于选择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至此,此次分享会圆满结束。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分享会中得到启发。最后,祝各位毕业生前程似锦,幸福安康!


撰文  |  张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