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周五)上午10:00至12:30,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燕大讲堂”第118-119讲隆重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两位国际顶尖学者——芝加哥大学董广彬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Stephen L. Buchwald教授,吸引了众多师生及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热烈。
第118讲由芝加哥大学董广彬教授主讲,题目为“Catalysis-Enabled Non-Obvious Transformations for Structural Modification”。董广彬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杨震教授和陈家华教授。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Barry M. Trost教授,并获得Larry Yung斯坦福研究生奖学金。2009年,他加入加州理工学院Robert H. Grubbs教授团队,担任Camille和Henry Dreyfus环境化学研究员。2011年,他加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和CPRIT学者。自2016年起,他担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教授,2023年起担任Weldon G. Brown讲席教授。董教授在催化领域成就卓越,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
董教授强调结构修饰和类似物合成在药物研发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优化先导化合物和开发新药方面。他介绍了三种非直观结构修饰策略:一是镍/锌催化硼插入醚C-O键,实现单碳环扩张和氧氮替换;二是钯/降冰片烯协同催化的羰基1,2-迁移,实现芳烃多位点官能团化;三是钩滑策略,用于三级酰胺和羧酸的同系化,且碳链长度可调。董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催化反应机制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听众,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讲座最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杨震向董广彬教授赠送“南燕大讲堂”纪念牌。

在第119讲中,麻省理工学院的Stephen Buchwald教授应邀访问化生学院,并作题为"Palladium-Catalyzed Carbon-Nitrogen Bond-Forming Reactions: Where Are We and How Did We Get Here?"的南燕大讲堂讲座报告。报告由周建荣副教授研究员主持。
Buchwald教授本科毕业于布朗大学,1982年在哈佛大学Jeremy Knowles课题组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理工学院Robert Grubbs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84年起,他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Buchwald教授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包括以他和John hartwig 教授命名的金属钯催化的芳基卤化物的胺化反应,以及以他课题组成员命名的一系列的新型联苯单膦配体的设计和应用,获得多项重要奖项,包括Wolf Prize in Chemistry (2019),Tetrahedron Prize in Organic Chemistry (2018),Roger Adams Award in organic chemistry(2018),Linus Pauling Medal Award(2014),Arthur C. Cope Award(2013),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s Award for Creative Work in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2006)等。
Buchwald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重点介绍了金属钯催化的胺化反应从最初的发现,到新型单膦配体的分子设计和数代结构优化,精要阐述了配体的分子结构与碳-氮成键催化性能的关系。他还介绍了近年来在难点成键反应中的攻坚成果以及催化剂的进一步结构优化,以及该反应在药物分子合成中的广泛应用。
Buchwald教授的报告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验设计和应用思路,激发了大家对有机合成领域的浓厚兴趣。讲座最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周建荣教授向Buchwald教授赠送了“南燕大讲堂”纪念牌。

本次“南燕大讲堂”第118-119讲的成功举办,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两位国际顶尖学者的精彩报告不仅展示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还为师生们提供了与国际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积极提问,与主讲人展开深入讨论,充分体现了学术交流的魅力和价值。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燕大讲堂”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致力于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激发师生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思维。此次南燕大讲堂第118-119讲的成功举办,再次为师生们拓宽了学术视野,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也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了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
文字:万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