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全院学生科研素养、促进学术经验交流、深化跨课题组协作,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支持下,2025年6月18日上午,第三届疾病靶点与新药研发博士生学术会议在深圳研究生院D栋阶梯教室隆重开幕。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研究生会承办。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杨震、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李子刚、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彭涛、特邀嘉宾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邢新会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学李闯创教授、学院教师代表以及来自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全体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彭涛教授主持。

化生学院执行院长李子刚教授致开幕辞,李子刚教授首先向邢新会教授、李闯创教授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我院报名参赛的博士生们表示由衷的赞赏,并对筹备论坛的师生团队以及积极参与论坛的同学致以诚挚的谢意;李子刚教授回顾了学院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遵循“寻求基本科学原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理念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积极落实北京大学基础研究向应用基础科研转化的南北联动发展策略,着力打造引领未来科学和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希望本次博士生学术会议的召开能为广大博士生们提供一个交流学术观点、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推动学科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次会议日程分为两大板块:特邀报告和学生报告。
特邀嘉宾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邢新会教授长期致力于工业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催化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特别是在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与优化、先进生物催化过程开发、高通量筛选技术以及面向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医药等重大需求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系统且富有创新性的成果。在本场报告中邢新会教授以《去抗凝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新药创制研究》为题,介绍了他们团队在去抗凝肝素领域的研究,聚焦于通过酶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对天然肝素进行精准修饰,选择性消除其抗凝血活性,同时保留抗炎、抗病毒及组织再生等治疗功能。首创融合肝素酶技术体系,打破国际垄断实现酶制剂国产化,并构建酶法清洁生产工艺,推动低分子量肝素的绿色制造与高端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构建具有高热稳定性与高催化活性的MBP-肝素酶融合蛋白;并拓展肝素类药物新应用,设计了一种口服纳米疗法——OPN@LMWH(低分子量肝素修饰的氧化敏感型ε-聚赖氨酸纳米颗粒),既能通过口服靶向肠道炎症部位,又能通过清除活性氧调节肠道氧化还原稳态,实现“一石二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特邀嘉宾南方科技大学李闯创教授长期致力于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及药物化学研究,尤其在具有高生物活性与合成挑战性的明星分子(如紫杉醇)的高效合成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突破,其创新发展的“李环化反应”(Li's Annulation)等原创性合成方法学,系统解决了多环系、高张力结构的高效构筑难题,不仅大幅提升了目标分子的合成效率,更为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团队聚焦抗肿瘤与神经保护活性分子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推动多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开发。在本场报告中李闯创教授以《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为题,介绍了他们团队在活性天然产物特别是紫杉醇全合成领域的研究,李闯创教授团队于2021年实现了紫杉醇的高效全合成,以仅21步线性反应创下当时国际最短合成路线的纪录。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二碘化钐介导的频哪醇偶联反应作为关键策略,首次通过构建C1-C2键成功闭合高张力八元环,攻克了紫杉醇[6-8-6]桥环骨架的精准构筑难题,同时通过仿生单线态氧烯反应及一锅法串联反应高效引入C4-C20双键、C5-羟基及C13侧链,显著提升合成效率,实现了克级规模制备,为紫杉醇类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及抗耐药类似物库开发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依赖珍稀红豆杉提取的原料瓶颈问题。
在学生报告环节,分别以药物研发,靶标的发现与作用机制研究,化学基因组学研究新方法和新工具和疾病治疗方法的探索四个小模块进行报告。
学生报告-药物研发
研究挑战: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一类通过化学连接子将小分子细胞毒素与抗体偶联而产生的药物,具有单克隆抗体靶向性强和小分子毒素杀伤力高的双重特点。但面临的挑战是偶联方式不稳定导致血液中过早释放毒素产生脱靶毒性;应对策略:侯占峰同学提出一种“生物正交锁定”策略,实现了一种既满足抗体偶联药物均一性,又能避免有效载荷提前释放的连接策略。
研究挑战:新抗原来源于肿瘤细胞特异性突变产生的抗原表位,具有高度的肿瘤特异性。基于多肽的新抗原疫苗作为率先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个性化疫苗,但多肽在体内易被蛋白酶降解导致其稳定性不足、免疫原性低,淋巴结富集效率有限且抗原提呈细胞活化程度有待提高等诸多因素限制了新抗原肽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应对策略:姜乐盈同学将“锍盐关环”修饰直接应用到新抗原肽的化学改造中,摒弃了传统新抗原肽疫苗对运载体的依赖,直接通过改善抗原肽自身的理化性质和抗原提呈效果,实现免疫系统的高特异性激活和肿瘤免疫治疗。
研究挑战:合成方法学中的一个关键挑战在于:尽管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具有普适性的“标准条件”,但不同底物分子在结构上的细微差异(如电子效应、位阻效应、官能团种类与位置)会深刻影响其反应活性、选择性和反应路径。应对策略:宋治霖同学开发了一个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框架,旨在预测针对特定底物的最优反应条件,并实现了磺化环烷酮的高效合成。
研究挑战:手性胺作为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和合成价值的分子,开发高效、高选择性、低成本且具有高原子经济性的手性胺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应对策略:王秀华同学通过采用异丙醇作氢源,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手性双膦配体构筑的阳离子镍催化体系,实现了对苄基酮及芳基烷基酮与芳胺和苯甲酰肼的高效、高立体选择性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
学生报告-靶标的发现与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挑战:前额叶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对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脑部疾病有重要贡献。然而,参与这些功能活动及功能障碍的前额叶皮层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PV-neurons)是否属于不同亚群尚不清楚。应对策略:胡烨弘同学分析了参与工作记忆、条件恐惧记忆和焦虑调节的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 PV神经元的相对定位、电生理特性和突触输入,鉴定了参与工作记忆和恐惧记忆调节的dmPFC PV神经元是两个不同的亚群,具有不同的突触和神经元性质。
研究挑战:广泛性焦虑障碍(GAD)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核心临床特征为持续性过度警觉与回避行为,深入理解焦虑神经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手段对精神障碍治疗有重要意义。应对策略:王泽仪同学通过对小鼠持续的焦虑样行为研究确定了由高威胁经历引起的持续焦虑的回路水平机制,以及安全学习如何逆转焦虑。这些结果扩展了安全学习的功能相关性,为基于神经回路的焦虑障碍干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挑战:焦虑症包括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及广泛性焦虑症,
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解析焦虑症相关基因在突触发育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焦虑样行为的机理以及为药物研发提供可参考靶标。应对策略:赵晓璐同学提出基于Gprc5b与其内源配体在小脑通过影响浦肯野细胞突触变化调节焦虑障碍的假设,从分子到行为水平系统解析Gprc5b在小脑浦肯野细胞中参与调节焦虑障碍的作用机制。
学生报告-化学基因组学研究新方法和新工具
研究挑战:Heck反应(钯催化烯烃与卤代芳烃的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基石性反应。然而,该反应在区域选择性控制、多取代烯烃活化及杂环底物适用性等方面仍存在显著挑战。应对策略:胡晶耀同学实现了苯并稠环烯烃的高效高区域选择性Heck反应,突破了三取代烯烃与芳基卤化物的分子间Heck偶联难题并发展了含氮杂芳基卤化物与Michael受体的高效偶联新方法。
研究挑战: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RiboTAC)是一种靶向RNA降解的创新方法,然而,传统的RiboTAC需要昂贵且耗时的筛选过程,这限制了其在药物研究领域的发展进展。应对策略:焦资君同学设计和开发了一种新的RiboTAC 平台(LipoSM-RiboTAC),这一平台具有易于筛选,可编程配体比例和自优化的生物分子空间识别能力,并成功用于靶向RNA降解。
研究挑战:二氧杂环丁烷类发光团在光学成像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核心价值源于独特的化学发光机制(无需外部光源激发),为高灵敏度、低背景噪声的生物成像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然而,现有的二氧杂环丁烷类发光底物存在发光量子产率较低等局限。应对策略:廖孔锞同学基于对化学激发态异构化的推测,提出了扩展-限制(Extension-restriction)分子设计策略,通过限制异构化实现发光效率的提升。
学生报告-疾病治疗方法的探索
研究挑战:重度抑郁障碍(MDD)与难治性抑郁(TRD)往往伴随着患者青少年时期负性事件的发生。应对策略:方梓熙同学通过在小鼠建立长期慢性应激模型,明确了mPFC神经元在经历慢性应激后,对于抑郁症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临床上理解抑郁症的发展和治疗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研究挑战:肿瘤抗原中有效表位的发掘对于肿瘤疫苗研发具有关键作用,而表位(短肽)形式的疫苗进行免疫通常面临免疫原性低的问题。应对策略:王志东同学提出了一种结合表位鉴定及新型DC靶向递送疫苗的设计方法,实现体外抗原抗体的高效交联,并提高了抗原呈递细胞对疫苗的摄取能力。

经过激烈的角逐和专业评审团的严格评审,评选出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由现场观众票选出了最佳展示奖,学院老师为获奖的同学进行颁奖。

接着进行了2024年学院奖学金颁奖环节,各奖学金的资助企业代表为获得者颁发证书,以表彰他们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本届学术会议闭幕之际,化生学院研究生会为2025届毕业生代表隆重举行欢送仪式。典礼中,每位毕业生都收到了鲜花和精心准备的纪念礼品,以及来自学院领导与师生们的美好祝愿,祝福他们即将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博士生学术会议的举办为研究生搭建了系统性平台,支持阶段性成果凝练,推动深度学术互鉴,更通过多学科交叉对话激发创新合作契机。报告学生通过展示各自研究进展、深入交流研讨,收获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动科研进展;与会学生深化了理论框架、优化毕业论文体系,系统性提升学术成果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今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将继续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展示平台,引领学生为科研融入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特别鸣谢
名誉主任 Honored Chairman: 李闯创、彭海琳、吴云东、邢新会、杨震
执行主任 Executive Chairman: 李子刚、彭涛、全军民
执行副主任 Executive Vice-chairman: 曹宇、黄昊、姜延龙、卢菲、周建荣
委员 Members: Andrew Lee 曹宇 陈丽媛 陈语谦 翟宏斌 高加力 高晋君 葛韵 黄昊 姜延龙 蒋显 李健 李子刚 刘扬斌 卢菲 鹿亚男 潘峥婴 彭海琳 彭涛 全军民 吴云东 项征 杨震 叶涛 尹延东 张勃 张雷 周建荣 周强
志愿者 Volunteers:陈嘉峻 陈思晋 黄佳珉 黄沁 李弘飞 李蕊 吴红宁 曾庆 张丽娜
文字:焦资君
图片: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