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反应机理国际研讨会圆满成功

作者:scbb   时间:2013-05-13 10:02:23    点击率:


为表彰在国际上享有至高盛誉的四位杰出化学家Prof. Bob Grubbs、Prof. Ken Houk、Prof. Don Truhlar、Prof. Paul Schleyer的突出贡献并庆祝他们共同的生日,5月8日至9日,我院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了2013有机反应机理国际研讨会。该研讨会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承办,由吴云东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和Olaf Wiest教授(美国圣母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兼职教授)组织。本次会议邀请了除四位杰出的化学家做学术报告外,还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化学精英们共同交流学术思想。
Prof. Bob Grubbs,生于1942.2.27,1965年获得弗洛里达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68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69年-1978年于密歇根州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任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教授。1974-1976年成为Alfred P. Sloan 1989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入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美国化学会Benjamin Franklin奖和Herman F. Mark Polymer 奖;2001年获美国化学会合成方法创新研发Herbert C. Brown奖;2002年获美国化学会Tolman奖;200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Prof. Ken Houk,生于1943.2.27,1964年和1968年先后在哈佛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1968年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任教,1076年晋升为教授。1980年到匹兹堡大学工作,1986年加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87年成为杰出教授。1988-1990年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主任,1991-1994年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主任。1993年成为新西兰Erskine院士,1998年被选为国际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协会高级会士,2002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Prof. Don Truhlar,生于1944.2.27,1965年于英国圣玛丽学院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70年于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69年起加入明尼苏达大学,并于1976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成为美国物理协会会士;1994年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2003年获得明尼苏达化学科学杰出贡献奖;2004年获美国科学院科技评审奖;2006年获得美国化学会Peter Debye奖。
Prof. Paul Schleyer,生于1930.2.27,1951年于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57年于哈佛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52-1954年于哈佛大学任助教,1954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于1965年晋升为教授,1969年成为Eugene Higgins教授。1976-1998年任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urnberg大学教授,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主任,1993-1998年任该校计算化学中心创始主任;1990年加入乔治亚大学,并于1998年至今任Graham Perdue教授。1981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1984年入选Bavarian科学院院士;1991年任比利时化学会Merck-Schuchardt首席;1992年起任国际量子分子科学会会士;1999年获德国化学会Arfvedson-Schlenk 奖;2002年获波兰化学会及Warsaw大学W. Kolos奖。
5月8日上午的会议由Olaf Wiest教授主持。Bob Grubbs教授作了Z-选择的烯烃置换催化的设计和应用的报告。Tae-Lim Choi (Seoul Natl. Univ.)、Peng Liu(UCLA)、周其林(Nankai Univ.,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杨丹(Univ. Hong Kong,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Chunyu Ho(SUSTC)分别对烯烃置换反应、不对称碳烯插入杂原子氢键的催化、钯催化氧化串联周环反应等领域作了深入阐述。茶歇期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化学精英们深入探讨,共同切磋。

 
8日下午,Donald G. Truhlar教授报告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在化学和物理学中的应用,Keiji Morokuma(Univ. Kyoto,国际著名理论化学与计算化学家,曾两任国际量子分子科学学会主席)、António Varandas (Univ. Coimbra)、Carmay Lim(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别做了关于GRRM自动搜索策略在探测势能面中的应用、锌指核的选择性等方面的报告。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方维海教授主持,报告后,与会的所有嘉宾于图书馆二楼合影留念。会后,在海报展示环节中,会场展示了52份世界各地的研究生及博士后们的优秀科研成果,各个课题组在这场学术的盛宴上交流着各自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


5月9日上午的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一雷主持。Ken Houk教授作了化学、计算、环加成反应等方面的报告,并重点介绍了他的中国同事。Walter Thiel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Kohlenforschung研究所所长,杜塞尔多夫大学名誉教授,德意志学院院士,国际量子分子科学学院院士)、Dean Tantillo(UC Davis)、Ruiqin Zhang(香港城市大学)、余志祥(北京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学者)、丁奎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百人计划”)报告了关于酶催化反应、、非常规碳正离子、手性催化等方面的理论学习。
 

 

9日下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李子刚主持了会议。会议播放了Paul Schleyer教授为本次会议录制的视屏,他报告了非传统反应机理和结构的计算测试。随后,杨震(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顾凤龙(华南师范大学教授)、Yu Rao(清华大学),唐勇(中国科学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龚流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Laura Coitino(Univ. Republic, Uruguay)、朱军(厦门大学)分别作了关于毛萼晶V的全合成、非正交区域化分子轨道的从头自洽场方法、过渡金属催化C-H活化、不对称反应的催化、不对称杂化金属有机催化等方面的报告。5月9日的会议茶歇期间,来自不同平台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化学精英们再次切磋和交流。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吴云东院士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 Prof. Bob Grubbs、Prof. Ken Houk、Prof. Don Truhlar、Prof. Paul Schleyer是化学界四位具有突出贡献的著名化学家,他们都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化学教育和科研事业,如今依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非常凑巧的是,这4位化学家都出生于2月27日。四位化学家均年事已高,并在国际上享有至高盛誉。借由表彰四位伟大的化学家并庆祝他们共同的生日,世界各地的化学精英们齐聚深圳,从而使得2013有机反应机理国际研讨会这场学术的盛宴成功举办。吴院士对来到深圳的Prof. Bob Grubbs、Prof. Ken Houk、Prof. Don Truhlar等作报告的嘉宾,对参与此次研讨会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对筹备、安排此次研讨会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和衷心的问候。最后,吴云东院士宣布了2013有机反应机理国际研讨会的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