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和丁明孝教授实验室在Cell-Stem

作者:ito   时间:2009-04-19 00:00:00    点击率:

    2008年11月6日,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和丁明孝教授的实验室在干细胞领域的权威杂志——《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上发表论文,介绍了实验室在诱导人iPS细胞方面的研究工作。该成果不仅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人iPS细胞的诱导方法,而且为研究人体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也是我国科研机构首次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

    自从1997年克隆羊多莉问世以来,应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解决人类重大疾病问题就成为了科学家们追逐的梦想。1998年,美国科学家汤姆森首次建立了人类的胚胎干细胞系,因其具有在体外分化成为各类细胞的潜能,所以从理论上提供了用于重大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氏症等)细胞治疗的细胞来源。2006年8月, 日本山中伸弥实验室报道,通过4个基因(Oct4, Sox2, Klf4和c-Myc)的转导,可以使小鼠体细胞转变成“诱导形成的多潜能干细胞(iPS 细胞)”。iPS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性质非常类似,这就解决了建立胚胎干细胞的技术难题和伦理争议,极大地推动了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为人类的再生医学发展打开了大门。2007年11月,日本山中伸弥的科研团队和美国汤姆森、俞君英领导的科研团队又分别将成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成为iPS细胞。

    然而,人iPS细胞的诱导效率非常低,影响了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和丁明孝教授的实验室,在上述有关诱导人iPS细胞体系的基础上,筛选了一系列的相关基因。结果发现p53基因的干涉小RNA和UTF1基因的导入可以协同作用,将iPS细胞的诱导效率提高近100倍。研究工作进一步发现,当p53的干涉小RNA和UTF1基因导入后,即使不使用原癌基因c-Myc,也能高效,稳定地诱导人iPS细胞的形成。

转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2008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