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学院新闻

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探微知著,引领前沿——访谈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新加盟姜延龙老师

作者:

时间:2025-10-21

点击率:

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面部署打造支撑强国建设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的背景下,初任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其成长与发展尤为关键。2025年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组织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并特别对新加盟教师进行专访。本访谈旨在让学院师生更好地了解新加盟教师的科研世界和学术理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学术背景与科研成长:跨领域的求索之路

在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有幸采访了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化生学院”)新加盟的姜延龙老师。姜延龙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专业,后继续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机化学专业深造,获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先后在斯克里普斯(Scripps)研究所和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进行“生物合成”、“抗体偶联药物”,和“化学酶法合成”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这条从“化学”到“生物”的学术路径,并非简单的学科转换,而是姜延龙主动选择的一场“跨界”融合。

姜延龙幼时读书得知可燃的氢气和助燃的氧气结合生成可以灭火的水,觉得化学很神奇。后来高中阶段向周炜老师学习化学竞赛,发现自己对有机化学特别感兴趣。彼时喜欢读科学史,了解了“失误瓶”、葡萄糖结构测定、维生素B12的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等故事,很崇拜这些科学家。在他大一下学期有一门“今日化学”课程,请了很多老师来做报告,其中杨震老师介绍了有机全合成。姜延龙在被这些工作震撼的同时,也突然发现课本上的研究成果,其作者好像离自己也没有很远。“那我是不是也能做点科研?”后面姜延龙顺利进入杨震老师和陈家华老师的课题组,跟着李勇、韩祎昕两位师兄一起做五味子降三萜。科研途中,他渐渐意识到当下的有机合成其实还有很大的限制,而酶促转化是很好的补充,所以后来辗转去了Hans Renata课题组学习化学酶法合成。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姜延龙也有想特别感谢的老师。有很多老师在不同方面潜移默化影响着他走上科研这条路。除了上面提到的从方方面面教育他、引导他的老师和师兄,唐叶峰老师、罗佗平老师也在日常交流中给了姜延龙很多指导、思路和震撼。还有裴坚老师、李维红老师、厉建龙老师等,虽然厉害的同学比比皆是,但这些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还是愿意付出很多精力在每一个人身上,保护、鼓励了他的科研热情。

二、科研理念与突破:求其上者得其中

姜延龙的科研理念核心是:“做科研要求其上,方能得其中。”他觉得做课题就要尽所能做到最好,否则留下一个烂摊子,不啻于一个永远的污点,自己回想起来遗憾,别人接手也难受,特别是跟发文章联系起来之后。关于科研中的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他认为:目标是需要的,但科研的走向是难以预测的。虽然现实地说,有可能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实现某个目标,但至少沿途一定会有所发现,只要是有意义的,那就不妨享受一下自由探索的乐趣。推敲平行公理导致的非欧几何居然在近百年后成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这其实正是科学的魅力。但这不是说目标没有意义,因为目标显示的是科学视野,是思考的深度。

回顾过去的科研生涯,最让他有成就感的工作是Pre-schisanartanin C(前五味子素C)的合成。作为五味子家族天然产物的代表性成员,Pre-Schisanartanin C是一个结构复杂的降三萜类天然产物。这个课题是由他的师兄们开始做的,从姜延龙参与、接手到完成共八年之久。这个课题完成了此前从未被合成过的高张力7/8/3全碳并环骨架,难度和化学新颖性都比较高。其中几个关键反应,都是从最初的一团乱麻一点点分析改进优化出来的。姜延龙分享道:“当实验做到自己都不抱太大希望的时候,突然发现苗头,那种感觉非常美妙。其实八年中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发表文章结题,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拿到一个真正的天然产物,这对于一个做合成的人来说是非常难受的。其中最难的大概是看着同学又发文章了、又拿奖学金了、博士都毕业了,而明明已经达标的自己却还在为了一个执念憋着。还好,有老师和老婆的支持,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想想非常值得。”最终,这项工作于2020年在JACS上发表,姜延龙为第一作者。

三、当前与未来方向:从新挑战到新方法

加入我院后,姜延龙将继续深耕化学生物学的前沿领域。他的实验室目前致力于开发去芳构化氧化酶,特别是unspecific peroxygenase(UPO)。这类酶有很多优点,反应多样,稳定性好,体系简单,特别是能做惰性芳环的手性去芳构化,这是P450和当下有机化学还做不了的。但UPO也有自身的问题,限制了应用。目前国内外研究很少,姜延龙的课题组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他在之前的有机化学研究中,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今天的有机化学还有很多做不到的。这个体系目前仅有初步概念验证,还没有任何成型的方法学,任何改进都将是突破性的。面对未来的新挑战,他已做好准备:“我们在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是结合生物信息学指导的酶的改造,以有机化学机理和酶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理性设计,需要一点思考、苦力,和运气。”

谈到在探索这个“无人区”的过程中,能预见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时,他说:“最有可能的挑战,应该是对酶的改造。比如改造完发现酶不表达了,不可溶了,改造没有效果,或者酶的某些方面提高了另一方面又变差了。”在这个课题中,他们要尝试通过酶的改造来为酶反应中不稳定中间体的捕获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思路,这一问题具有普适意义。姜延龙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在试着走一条新路,解决一个前人没有解决的普适问题,这是最令我们激动的地方。”

四、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培养:打造交叉融合的创新摇篮

姜延龙老师说,自己喜欢安静的环境,以便能在较少干扰的情况下安心做研究、教学生,不需要每天浪费大量时间在一些非学术的,甚至无中生有的事情上。足够的软硬件支持对于实验学科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深研院很好地满足了这个标准,这里既有北大的文化又有深圳的精神,有很好的学术氛围。这些要素吸引他选择加入北大深研院化生学院,成立自己的实验室。

对于新实验室的建设,姜延龙希望将实验室建设成一个非常舒适顺手、能够全心投入科研的环境,避免一切杂七杂八的影响因素。他认为,科研中思路的连贯性是很重要的,琐碎的事情会极大影响科研效率和心情。至于团队的精神,他希望是平等的、开放的、学术的、勇于探索的、精益求精的。

实验室期待与其他课题组开展合作,鼓励来自化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背景的学生共同合作,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例如,计算生物与AI等将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蛋白质相关分析可以对酶的改造提供关键机制方面的数据,化学-酶法合成方法的开发可以用于合成手性药物或活性小分子。

在学生培养上,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科学逻辑思维,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是科学与进步的种子,无论将来做学术、做工业、甚至转行,都会大有裨益。研究生不是“技术员”,实验技能容易学,但头脑中有多少东西才是硬实力,是真正的门槛。“无论起点如何,我希望我的学生是愿意进步的,就像一个增函数,f(0)只是一时的,f’(x)才是未来的关键,是师者之所以为师。”

五、殷切期望,寄语未来

加盟化生学院后,姜延龙将接手“化学与生物中的机理”和“现代有机合成”两门课。他希望通过前者打牢机理相关研究的基础,这是做有深度、有效率的学术研究的关键。对于后者,他希望从有机合成的历史中梳理发展脉络,整理当前有机合成领域概况,并引入新兴的有机合成方法(比如,夹带点私货——他们组在做的化学酶法合成),从中自然理出有机合成化学将往何处去。以一门学科为代表探讨科学发展规律,为学生们的未来学术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对化生学院里那些对科研充满热情但又可能感到迷茫的年轻学生,姜延龙分享了一点自己的感悟:首先,科研是一场持久战,微小的进步累积起来也可以成为巨大的成就,所以不要急、不要颓。更何况,抛开暂时的成果不谈,科研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训练,而能力是底层的、通用的。其次,向别人学习,但不要被带跑。这个世界很花哨,但无论是热门领域还是不热门领域,只要认定有价值,就坚定去做,做科学需要有深度的挖掘。最后,时刻关注科学前沿,自会掌握科学的动向,问出“好问题”,这样等到毕业了、出站了,一切就水到渠成,自然能够清楚自己想去做什么,需要再去学什么。

最后,姜延龙老师有几句心里话想对化生院的学生们说:“首先,过程中的挫折可能有点痛苦,但解谜的喜悦是无可替代的,希望大家能喜欢科研。其次,每个人可能都是抱着不同的想法来读博的,但无论将来打算如何,学到的真本事永远是自己的。第三,读博不是培养技术工,需要手脑并用。以前有种说法是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我认为恰恰相反,实验中最简单最低效的正是无脑堆工作量,看似勤劳实则懒惰,多学多想才能事半功倍。最后,每个人起点不同,擅长不同,只要比昨天的我有进步就是好的。祝每个人在这里都有所收获!”

通过此次专访,能深刻感受到姜延龙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与前瞻的科研视野。他的加盟为进一步增强了化生学院青年科研队伍的实力,也为化生学院化学酶法合成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他能引领课题组取得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学院学科发展、培养顶尖人才做出卓越贡献。

姜延龙课题组合照(摄于课题组成立的第254天)

受访人:姜延龙

访谈人:黄沁

联系我们

联系人:鹿老师

Tel:  86-755-2603-3049

Fax: 86-755-2603-3174

EMAIL: luyanan@pku.edu.cn

通讯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北大校区F203(518055)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粤ICP备12081285号 公网安备44030502008554号  技术支持:its@pkusz.edu.cn